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频道 > 安全管理 >

亚欧能源网:如何从矿难事故中萃取“求生之道”系列谈之三:善于互救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08 19:59:41 

据统计,矿难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救出受困人员的救活率可高达99%以上,矿难事故后一小时,救活率就急速下降到75%;而矿难事故后两小时还救不出的人员中,因窒息死亡人数可猛增到占死亡人数的60%以上。当然,很多时候,在矿难事故发生的两个小时内,期待外界救援人员施救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当矿难事故发生后,矿工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正确地采取救灾、自救、互救措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的重要环节。同时,矿难事故发生后,井下矿工正确开展救灾和避灾,也能有效地保证受困人员的自身安全和控制灾情的扩大,大量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 

如何从矿难事故中萃取“求生之道”系列谈之三:

善于互救

■王传钧

所谓互救,就是在矿井发生矿难事故时,处在灾区或事故影响区的每个井下人员,在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积极地帮助他人避灾并妥善地救护他人的行为就叫互救。因此,每位矿工和下井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本人的工作环境特点,认识和掌握事故发生的预兆和发生事故后事故的性质和特点,熟悉并牢记各种事故的避灾要点,努力提高自己的自主保安意识和抵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与工友的人身安全,一旦矿难事故袭来,好有的放矢,主动互救。另外,在互救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避免中毒、窒息、触电、二次爆炸、二次突出、二次冒顶,二次透水等新事故的发生。 

69名矿工创造的互救神奇

2007年7月29日8时30分左右,河南陕县支建煤矿东风井,因河床水通过采空区涌入井下,造成22采区69人被困。接到事故报告后,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李毅中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事故过程中,温家宝总理两度批示要求全力救援矿工。令人非常欣慰的是,8月1日12时54分,随着最后一名矿工安全升井,69名矿工在井下被困75个多小时后全部生还。

“7·29”透水事件发生后,69名矿工曾发生短时间的慌乱,但其中的两名副队长站出来,指挥大家互救,挽救了全体人的生命。这两名副队长,一位名叫朱念群,负责采煤工作,另一位叫郭石屯,负责掘进。参加救援的人员称,69名矿工之所以能活下来,地面的输氧和输牛奶固然重要,而整个集体情绪稳定,动作一致,也为矿工保存了体力,使其不盲目求生,没有不必要的伤亡。下面是新京报记者采访郭石屯时的一部分对话内容:

新京报:当时你清楚透水的情况吗?

郭石屯:听地面讲了,我对矿井很熟悉,知道只要救得及时,要不了我们的命。

新京报:那其他的人呢?我听你的工友说,你们69个人被困后,有三个年轻矿工的情绪特别不稳定,坚持不吃东西?

郭石屯:这是真的。刚被困住时,69个人乱成一团。还有人想游过巷道冲出去……

新京报:能游出去吗?

郭石屯:想在地下水中游过几百米,等于送死。

新京报:那你们会怎么办?

郭石屯:全部拦下这些人。

新京报:谁带头的?

郭石屯:我和朱念群,还有其他人。我和老朱都是副队长,算不上什么官吧,但在这样的场合,是干部就要站出来,为大家的生命负责。

新京报:大家的慌乱持续多久?

郭石屯:很快就平息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成立帮扶小组,每组5个人,互相鼓励,谁不喝牛奶,大家都劝他。

新京报:大家配合吗?

郭石屯:很配合。谁都知道,如果一盘散沙,大家会死得更快。

新京报:除了互相打气,你们的帮扶小组还有什么功能?

郭石屯:我给各个小组都安排了活儿,比如谁当组长,谁解劝想不开的,谁照顾身体弱的,都很具体。只有我们有事儿做,头脑才会清醒。

我们从新京报记者采访郭石屯时的这一部分对话内容中可以体悟出:

1.刚被困住时,69个人乱成一团。这在当时情境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2.没事的时候不放松警惕,才能够在发生意外时设法补救;有事时要如没事一样镇静,才能解除一时危难。郭石屯队长很自信、很镇静、很有主见。从安全心理角度讲,被困人员在危难之时需要这样的汉子做“支撑”,而且这样的汉子涌现出来的越多,对整个矿工营救计划的实施也就越有利。

3.“成立帮扶小组,每组5个人,互相鼓励,谁不喝牛奶,大家都劝他。”这种亲情关怀措施和团结协作精神在被困时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他们的这种“应急措施”是我们所有矿工在今后的工作、困难中都要学习、借鉴和变通的。

4.“只有我们有事儿做,头脑才会清醒。”这充分说明,越是在绝境中,越要自己创造机会,越要在心理上亮起一盏奋争向上的希望之灯,只要还能活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当新京报记者采访另一位成功逃生的副队长吉万年时,他是这么说的:

新京报:你们在下边,知道有这么多领导和战士救你们吗?

吉万年:知道,无论谁跟地面通了话,剩下的人都知道电话内容。

新京报:要是没那个电话机呢?

吉万年:我想大部分人肯定都受不了,要是没电话给个念想,在那地方呆五分钟,是人都会发疯。

新京报:那后果很严重了。

吉万年:只能是死。电话其实救了大家的命。

我们从新京报记者采访吉万年时的这一小部分对话中也可以体悟出:

1.是电话救了大家的命。绝处逢生之时,需要信息的及时传达与沟通。

2.人人享受到了知情权,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希望尚在,只要有生命之灯在向光明处靠拢,就不必怕黑。

3.在那地方呆五分钟,是人都会发疯。在碰上危险与挫折对抗时,有承受能力;当遇到压力、厄运围困的时候,有应变的能力,这本身就占了成功自救或互救的六成。

30多名矿工互救逃生的壮举

2007年8月15日,山东新汶突降暴雨,山洪暴发,导致柴汶河东都河堤被冲垮。8月17日14时洪水涌入华源煤矿。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指示,要求全力救援。虽然山东华源煤矿溃水事故造成172名矿工遇难,但庆幸的是仍有584名矿工生还,这其中就包括王奎涛善于互救带上来的30多人,他们也是溃水事故中最后一批生还的矿工

什么是“水叫”?“一股水顺着运煤轨道从上边冲下来。巷道里的风都带着白色雾气,‘吼吼’地叫着。” 山东华源煤矿通防科科长王奎涛讲述在“8·17”溃水事故中逃生经历时,用的是“恐怖”、“恐慌”这样的词。求生的欲望和丰富的经验,支撑着他最终成功互救逃生。

那天的降雨量,是王奎涛人生记忆中最大的一次。下井时,天已下雨。但他下井时不知道雨会下得那么凶,更没想到会决堤溃水。

44岁的娄元彪是调度室主任。8月17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正在值班的他发现井下泵房水量猛增,立即启动了-450米和-210米的井下泵房排水系统。10分钟后,水量继续增大。调度室立即通知井下各操作点:“立即撤人”。

当天,王奎涛的工作位置在-700米水平面。下午3时左右,他发现有一股水顺着皮带机下面渗出来。出于本能,他开始往高处转移。这时他听到了水叫,也看到了一股水从高处倾泻下来。

王奎涛没有接到上面的通知。但现实告诉他,必须迅速逃生。他对身边七八个工友喊着:“都跟着我逃生!”30厘米高的水头已经能把人打翻……轨道上一辆矿车侧面铁皮被冲毁。在这个矿车后边的王奎涛借着矿车一下子跳起来,抓住了巷道顶部的管子。这时距离-700米水平面储藏室的门不到30米。王奎涛抓着管子很快逃进去,然后通过11层19工作面和4个回水工作面,直接逃到了-450米大巷道。

这里工人很多,但水涨得很快,很快就漫到王奎涛的胸部。熟悉矿井路线的王奎涛再次对工友喊道:“都跟着我撤。”

华源煤矿井下作业东西战线长达6公里。王奎涛选择了往地势高但距离远的东都矿口逃生。“攀着管子!攀着架线!一定不能松手。”王奎涛边喊边顺着斜坡艰难行进着。

“人的求生欲望太强了。有一线生存的希望,都要抓住!”王奎涛终于和30多名矿工逃到了-210米水平面,然后通过总回风系统返回到了地面。

从以上逃生者的互救行动中,我们已经窥探出守住“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的安全底线的真正要义:执行规章制度、严格服从安排、老实规矩听话、晕头转向逃生这四种表现在“非常情况”下应该彻底摒弃,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发生矿难的事实是残酷的,对于我们矿工而言,首先保命才是天字号的大事,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希望各位矿工弟兄仔细看清、深刻领会好这一点,事实胜于雄辩!记住,世间没有比你的命再值钱的东西!

“渴了喝尿,饿了吃煤渣,一起不停地走”8矿工互救生还

距井口2600米,被困123小时……神木赵家梁煤矿冒顶事故中8名矿工成功获救,每个人都觉得是个奇迹。而奇迹的诞生,则是互救的胜利。

2008年7月31日下午,神木县孙家岔镇赵家梁煤矿东盘区南翼开采区突然冒顶,当时,正有38人在井下作业。事故发生后,29人安全升井。但包括王宗昌在内的9名矿工被困井下。

王宗昌是炮工,其余8人分别为5名炮工、3名车工,9人分散在作业区的各个角落工作。冒顶事故发生时,王宗昌以为是地震了,王宗昌等6人相距较近,他们迅速聚拢到一起。从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了互救,他们相互鼓励,商量着要活着走出矿井。互救的惟一方式就是一起走。“巷道很多都是连通的,只有不停地走,才有可能找到出路。”矿工姬世团回忆。大家商量后决定,头顶的6盏矿灯绝不可同时点亮,只有在一盏没电的情况,才能开启另一盏。靠着矿灯射出的微弱光线,6个人出发了。

时间在流逝,体能也在消耗。缺水成了最大的困难。自带的水喝完了,几个人遇到渗水的地方,都抢着趴过去,轮流吸吮着,润湿喉咙。喝完歇一会,接着走。最终没有水源,惟有尿能让他们支撑下去。他们将尿液接到矿帽里,“硬忍着,也要喝下去”。喝剩的尿液,像宝贝一样捧在矿帽里,“一点都不敢洒了”,王宗昌说。

伴随着口渴的是饥饿,没有吃的就用煤渣充饥,嚼起来像黏土一般。据救治的医生介绍,矿工在医院最初排便,“都是黑色的,正常进食后才逐渐好转”。

黑暗中,时间概念是模糊的。但王宗昌能较清楚地估算出时间,“在被困第四天的晚上,我们走着走着听见响声。”6人朝着“救命,救命……”的声源赶过去——又发现两名工友。此时,8名最终获救矿工走到一起。

互救仍在继续,而矿难发生的同时,井上的救援工作也在24小时不停地展开。姬世团回忆,他在井下听到过多次声响,“刚开始还以为是地震呢,但最后我想这肯定是上面的人在放炮炸开巷道救我们。”从那时起,他走出去的决心也越坚定。

有救援人员分析,之所以救援队几次炸开巷道而找不见被困者,一方面因为8人在移动中,“也可能他们怕救援队放炮时伤到自己,不敢靠太近”。

走了将近5天了,饥渴如影随形,就在获救之前几个小时,走在前边的一名矿工突然脚下踩到了水,开始他们以为是煤矿出现透水,走近仔细一看,发现水中有面包等食物和照明用的小手电。矿工们兴奋起来,迅速补充体能后,继续向前摸去,直到救援队从远处看见了矿工头顶微弱的光。

食物和水不但让他们维持了生命,而且还给他们行走互救提供了方向。被困矿工与救援队最终相遇,正是在爬过一段救援队打通的巷道之后。一场历经123小时的救援与互救,终获成功。

作者简介:

王传钧,男,汉族,1975年5月生,山东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山东省十佳业余记者;长年从事矿难事故分析和矿工安全心理研究,著有我国首部“矿山安全-应用心理学”类通俗读物《地心深处那束光》、煤炭企业职工安全读本《煤矿职工必修的8堂课》两部书,现任《济宁能源报》执行主编、记者。 能源网 http://www.aeenets.com/【投稿QQ:793624614】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