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频道 > 安全管理 >

亚欧能源网:如何从矿难事故中萃取“求生之道”系列谈之四:积极抢救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08 19:59:41 

实话实说,只要在煤矿企业工作尤其是一线矿工,在井下工作中突然遭遇天灾人祸、身体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因此,一旦不幸的事情发生后能否得到紧急救治生死攸关,而且紧急救治的前提必须是正确、及时地抢救。当然,矿井发生爆炸、火灾、水灾、冒顶、煤与瓦斯突出等重大矿难事故时的初期阶段,波及的范围和危害一般较小,既是扑救和控制事故的有利时期,也是决定矿井和人员安全的关键时刻。多数情况下,事故发生初期,矿山专业救护人员难以及时到达现场抢救,受困人员如何及时、正确地开展抢救工作,对保护自身和工友的安全以及控制灾情损失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如何从矿难事故中萃取“求生之道”系列谈之四:

积极抢救

■王传钧

所谓积极抢救,就是在危急情况下突击救护。矿难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区内以及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场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起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在抢救时,最好能保持统一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严禁冒险蛮干和惊慌失措,严禁各行其是和单独行动;要采取防止灾区条件恶化和保障救灾人员安全的措施,特别要提高警惕,避免中毒、窒息、爆炸、触电、二次突出、顶帮二次垮落等次生事故的发生

设法联系调度室   从死神手中夺回20条人命

1984年2月24日,原平顶山矿务局的大庄矿在4时30分左右发生一起明火火灾。被火烟包围的22231综采面的21人中,除了12名身体好的人员冲出危险区脱险外,还有9人被围困在火烟内,其中有驻矿监察处副处长张XX和矿检查科郑XX。张副处长在做好政治鼓动和稳定思想情绪后,统一组织指挥遇险人员,根据火烟来自采面入风和火烟速度及通风情况,缓缓撤向采面的回风巷。为了增加采面风量,在该采面回风巷中设有一台28kW局部通风机和两道风门。遇险人员撤到回风巷内,穿过风门并停止局部通风机运转,然后立即用衣服等物品将风门严密封闭,以防止火烟向采面急速流动,保存回风巷中有限的新风。为了减少氧气消耗,张副处长要求遇险人员静止待救,并商讨脱险策略。当大家要求由回风流强撤时,张提出不能冒险盲目集体撤出,应先由两人侦察后再行议事。经两人侦察,发现烟浓温高不能撤退,遇险人员便撤返风门处待救。当他们发现烟雾又从回风巷口向他们逆退过来时,他们又将回风侧的三道消尘水幕打开,以降温、隔绝烟雾逆流和吸收有毒有害气体。6时30分,救护队还没有进入灾区,遇险人员心急难待,于是重新打开风门侦察,发现无烟,人员便进入采煤工作面,边行进边侦察。到机头处时,与调度室进行通话联系,要求火速派救护队抢救9人。经救护队奋力救灾,终于在8时30分被救出。

无独有偶,1998年6月12日,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新庄孜矿毕家岗井6号运煤石门掘进工作面发生的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煤岩量650吨、瓦斯量12600立方米。当日12时18分,专职瓦斯检查工王XX在6号运煤石门口以北5米钻窝处,突然听到6号运煤石门掘进迎头人员尖声喊叫、风筒剧烈抖动声,以及从6号运煤石门内传来扑扑声。于是,想到迎头去看看情况,但刚站起便感到腿发软,有被熏感觉,同时有一股强气流从里面向外推动,便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事故。随即向外撤退,并将5号运煤石门以北的3名钻工及在6号运煤石门外的8名矿工全部撤离事故现场,后又跑到附近的变电所打电话,向矿调度室汇报。矿领导立即布置停电撤人,组织抢救。经矿山救护队3昼夜的奋力抢救消除了事故。这次事故中只有2人遇难,1名被堵在灾区内人员被救护队救出。在这次事故中,专职瓦斯检查员,在危险时刻,能冷静地组织突出区域附近人员及时撤离事故现场,挽救了11人生命,减少了灾变损失。

冷静快速地分工   救出14名矿工兄弟

2007816450分,江西丰城榨里煤矿一号井主井北运输大巷北上山25米处发生透水事故,矿工聂新根和胡小强在一号井下巷道口运煤,突然发现水流从前面巷道喷涌而出,他们冷静快速地进行了分工,胡小强奔向井上报告,聂新根以最快的速度跑往井下工作面,抢在老塘水到来之前通知正在采煤的13名矿工立即撤离,此时,水已挡住了去路,来不及升井,连同聂新根在内的14名矿工只好到巷道最高处的绞车房躲避。庆幸的是,当日643分接到通知,10分钟后救护大队就赶到了现场,两台水泵开始排水,至23点,共调集了四台大功率泵排水,经过33小时的紧急救援,14名矿工虚惊一场全部脱险。

试想一下,如果矿工聂新根和胡小强不能够快速合理的分工,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两人一块成功逃生,要么俩人连同井下工作面的13名矿工一块被困井下无人知晓,后果不堪设想。

1串钥匙戳出6个窟窿  救出8条人命

2006年6月5日9时17分,在重煤石壕煤矿南二区底板边界瓦斯巷“全岩掘进”工作面当班负责瓦斯检查的丁正华突感风速变向,一股逆向风流突如其来,紧接着,就听到一声闷响从600米外的巷道传来;正在南二区绞车待令的掘进621队绞车司机罗永元、推车工唐中强也同时感到有股巨大的风浪撞击背部,罗永元急忙大喊:“工作面不对头!”

经验丰富的丁正华急抓一把石粉洒向空气中检测了风向后,边朝工友喊着:“不好,工作面出事了!”边冲向200米外的电话机,拿起电话向地面调度室疾呼。尾随其后的罗永元也拿起电话向调度室汇报井下险情。俩人都接到了“赶快通知现场工作人员撤离事故地点”的紧急命令。

只见丁正华拼命奔向出事地点,刚跑了100米左右,迎面一个满脸黑煤灰的人把他吓了一跳,细看,竟是从出事工作面逃生出来的质量检测员唐黄贵。安全防范意识极强的丁正华心中一紧:全岩巷的粉尘是灰白色的,怎么会有煤炭?这一定是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果不其然,从200米外的瓦斯报警分站查看情况的罗永元和唐中强带来准确数据:瓦斯浓度5.1、6.3、6.7、6.9,严重超限!而见到他们就瘫软在地的唐黄贵气喘吁吁地喊:“赶快救人!”原来,还有几名工人身处险境,生死未卜。丁正华与罗永元、唐中强顾不上多想,拼命往出事地点跑去。

他们跑到距事发地点600米处,先发现了被瓦斯熏倒在地的两名工友已奄奄一息,而要想让他们活命,就必须马上有大量新鲜空气。可这在井下谈何容易?情急下,丁正华从不省人事的工友身上取下挂着的钥匙,在风筒(新鲜空气通风设施)上反复刺孔,从这些小孔中引进新鲜风流;再把两名工友移到风口处呼取新鲜空气,等待着救护队的营救。然后,他们继续往里跑,到距离出事地点20米处,又发现两名被瓦斯熏倒的工友,他们再次用钥匙刺破风筒,实施紧急救助……

为多救出1名工友,他们在弥漫着煤粉的漆黑巷道中摸索前行,突然,手握瓦斯检测仪的丁正华发现,检测仪已无法判断瓦斯的浓度,这太危险了!于是,他急忙对营救的工友喊:“别往前走了,危险!请大家随时发出声音,保持联系。”
    瓦斯浓度越来越高,救人行动受阻。正在他们被高浓度的瓦斯熏得头脑发晕、难以坚持时,唐中强踩到了昏倒在扒矸机旁的工友程世洪,三人用最后一点力气合力拉来风筒,引来新鲜空气对工友施救和自救。20分钟后,这名工友也获救了。

前后仅用了1个多小时,3名工人就完成了对5位遇险工友的营救。谈起救助经验,丁正华说:“幸亏这串钥匙。”他说,危难时刻营救工友的生命一要靠经验,二要脑瓜子好使,碰到这类事故,首先想到的是给被瓦斯熏倒的工友提供新鲜风流,也要对自己的安全营救实施保护,在风筒上刺孔,不仅给受伤的工友提供了新鲜空气,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的安全。否则,不仅五位工友的生命要葬送在高浓度的瓦斯下,而且我们3人也要把性命搭上。

事后,大家细数,丁正华在80多米的新鲜空气输送管理风筒上,用钥匙共刺了6个“救命窟窿”。

据了解,52岁的矿工丁正华、51岁的矿工罗永元是在煤矿分别有着26年、34年煤矿安全工作经验的老矿工。在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后,他俩和矿工唐中强靠极强的防范意识、科学的救护经验,使遇险的5名矿工及时获救,使煤矿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成功救助案例说明,只要矿工们有着较强的防范意识和足够的防范本领,矿难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简介:

王传钧,男,汉族,1975年5月生,山东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山东省十佳业余记者;长年从事矿难事故分析和矿工安全心理研究,著有我国首部“矿山安全-应用心理学”类通俗读物《地心深处那束光》、煤炭企业职工安全读本《煤矿职工必修的8堂课》两部书,现任《济宁能源报》执行主编、记者。 能源网 http://www.aeenets.com/【投稿QQ:793624614】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