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华
1955年7月,不满20岁的朱先华从焦作煤校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鹤壁煤矿筹备处工作。作为鹤壁煤矿的先期建设者之一,他参与了当时国家重点工程——安鹤(安阳至鹤壁)输电线路的建设。由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他被授予“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并于1956年4月12日出席了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他年仅20岁。
从汤阴步行到鹤壁报到
4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朱先华的家中,朱老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丝毫看不出他已是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记者注意到,在客厅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足有两米多长的照片。“这是当年参加劳模表彰大会时,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合影。”朱老说,三年前,他辗转找到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并专门跑到照相馆请人翻拍后重新进行了装裱。“看到这张照片,会让我想起以前的很多事情。”老人说着说着便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当中。
朱先华是安阳人,1955年7月,从焦作煤校毕业后,学习机电专业的他和几名同学被分配到了鹤壁工作。“我们几个人先从安阳乘火车到汤阴,办完事后第二天从汤阴去鹤壁。那时也没什么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去鹤壁。正赶上头天晚上下了暴雨,路不好走,我们走了4个多小时才赶到位于鹤壁集的鹤壁煤矿筹备处报到。”朱先华说,当时整个鹤壁集只有一条新华街,鹤壁集看上去有些荒芜。他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四天之后,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就交到了这个年轻人手中,那就是参与安鹤输电线路的建设。
白天施工晚上钻研图纸
当时,由于没有电做动力,鹤壁的煤矿发展还很落后。“筹备处的领导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电的问题解决了,这里很快就会发展起来’。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朱先华说,1955年9月,安鹤输电线路开工,全长40多公里,设计电压110千伏,这在当时是全国最高等级的电压。
“为了建这条输电线路,我们工作组共13个人在安阳高楼庄住了近半年。我负责安阳郊区某村的线路铺设,条件十分艰苦。”朱先华说,仅工程的设计图纸就装满了一个大帆布箱子,足有70多斤重。“虽然学的是机电专业,但在实际工作中看这些图纸还是比较吃力,许多专业术语看不明白。”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朱先华没有气馁,年轻好学的他决定将图纸带到工地上好好研究,争取学会看懂。从工作组的住处到工地约20里路,组长建议他雇辆人力车把图纸拉过去,可倔强的朱先华觉得自己年纪轻轻的,不好意思雇人力车帮忙,他硬是将70多斤重的图纸扛到了工地上。“背不动了就停下来歇会儿,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工地。”想起当年的情景,朱老不禁笑了起来。
就这样,朱先华白天在工地上干活儿,晚上就在煤油灯下钻研图纸,经常一看就看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多月下来,他终于能看懂图纸了。他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负责的15公里长的线路铺设工作,而且协助工友提前半月完成了鹤壁段输电线路的铺设任务。
安鹤输电线路建成后,鹤壁煤矿筹备处在中山孙圣沟村又投建了临时变电站。这样,鹤壁终于形成一个电网系统,从而解决了鹤壁煤炭产业发展的瓶颈,并为鹤壁日后开展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在安鹤输电线路工程中的突出表现,经单位同事和领导一致推荐,朱先华最终被授予“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称号。“当时我才20岁,参加工作不满一年,还没有转正,这一荣誉的获得,是大家对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一种激励。”朱老说。
婚礼在矿区举行
1958年,朱先华作为技术人员来到二矿开展矿区筹备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后,他又被调至三矿机电科,并在那里工作了8年。
头几年,他在单位住过水泵房,睡过更衣室,甚至在建成未使用的厕所里住过。“那时候,为了方便工作,我几乎整天都穿着工作服,一听说哪里有问题了就马上到现场解决。”朱先华说,一次,为了找到电缆的故障所在,他和同事在井下待了三天三夜,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1961年,25岁的朱先华和一位同事喜结连理,婚礼就在矿区举行。“那时候条件差,别说自行车,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婚礼当天,我穿的是新工作服,爱人穿了件旧棉袄。”朱先华说,那时物资匮乏,买不到酒,同事们就将单位每月发的酒凑到一起当喜酒。
十多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墙是土坯墙,顶是油毛毡,这就是朱先华的婚房。一张硬板床,两床被子,外加两个帆布箱,就是夫妻俩所有的家当。
为支援三线建设 他在贵州干了14年
1966年5月,为支援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朱先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前往三线地区贵州省。
当时,鹤壁矿务局负责六枝特区地宗煤矿的建设。从当地老乡间流传着的一句顺口溜可以看出该地条件的艰苦程度,“天无三日晴,地无三米平,人无三分银”。恶劣的气候条件使朱先华患上了气管炎,他还曾因为注射青霉素而导致左耳失聪。
刚开始的三年中,朱先华和20多位同事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毛毡房里,屋内甚至连放鞋的地方都没有。
朱先华说,在六枝特区的第二年,当地就遭遇了冰冻灾害。“部分电线杆被电线上的冰块坠断,工人徒步上山都不太容易,更别说要抬着电线杆上山了。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我们整整抢修了一个月才完工。”
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朱先华和同事们在贵州一待就是14年。他每年只能回家待上个把月,然后就又要匆匆返回贵州。1980年5月,朱先华完成工作任务后回到鹤壁。
在荣誉激励下 他克服了重重困难
从贵州回来后,朱先华在鹤壁矿务局机电处工作了一年。不久后,九矿发生了矿井透水事故,因井下工人撤离及时,所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朱先华被安排到九矿组织排水工作,他和另一名同事全天24小时轮流值班,一周只能回家一次。
“因为整个矿井全被淹了,我们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把水排完。”之后他又到四矿等基层单位工作。1984年,他被调至鹤壁矿务局供应处工作,直到1996年退休。
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朱先华说,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基层工作30年来,从未因自身工作疏忽而引起过安全事故。“在基层工作感受最深的是,只要你和工友们心交心,他们就会真心实意对待你,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教给你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而对自己所取得的荣誉,朱先华则看得很淡,“安鹤输电线路工程为鹤壁煤炭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正是因为有幸参与该工程的建设,才让我获得了‘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可以说,这个荣誉激励了我一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必须挺过去,因为自己要对得起这一荣誉。”(淇河晨报记者 韩文雪 文/图)能源网 http://www.aeene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