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频道 > 本网推荐 >

鄂尔多斯“煤变”反击战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08 17:04:29 

     丢掉了100元一包的“鄂尔多斯”,李师傅把抽了10多年的香烟换成了10元的白沙。

      在煤炭生意好的时候,坐拥全国1/6煤炭储量的鄂尔多斯,几乎每天造就一个千万富翁。从事多年煤炭生意的李师傅说,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煤炭经济以80%的GDP占比,一直是鄂尔多斯市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2011年,煤炭形势急转直下,库存高企成为煤炭产能过剩的真实写照。今年前4个月,鄂尔多斯市销售煤炭18073万吨,同比减少1701万吨,降幅为8.6%。全市煤炭综合平均价格为292元/吨,同比减少52元/吨,降幅为15.1%。

     转行离开还是转型求生?许多原本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主必须做出艰难抉择,作为鄂尔多斯当地规模最大的煤炭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伊泰)的董事长,张双旺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张双旺的大赌注

      伊泰的“煤变”始于2002年一场1800万元的赌局,下注的人是张双旺。

     2002年,虽然当时的煤炭生意还不错,但伊泰一直依靠的是煤炭主业这一条腿,而两条腿走路才更稳。于是,张双旺做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进军煤化工业。就在公司上上下下还沉浸在卖煤炭的好日子里的时候,张双旺拿出1800万元砸到了煤制油项目的研发中,这几乎是公司多年积攒下来的全部身家。

    张双旺的直觉很准。煤炭黄金10年结束,成为最好的证明。

     伊泰一期年产16万吨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项目位于准格尔旗的大路煤化工基地。2009年3月20日,国内通过间接液化煤制油制取的第一桶油在伊泰诞生。随后的2011年,该项目有效运行328天,生产油品15.2万吨。这套煤间接液化的示范装置伊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是张双旺用赌注换来的结果。

      张双旺赌对了煤化工棋局的第一步,但接下来的困难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今年3月份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集中发放了13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路条,但其中唯一一个获得路条的煤制油项目却不是伊泰申报的二期项目。

     一期项目很成功,但二期项目却拿不到路条。谈及此事,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尚利显得有些忿忿不平:“最开始我们申报的项目是和当地3个煤制气项目捆绑到一起,以‘3+1’的形式打包通过鄂尔多斯市政府向国家进行申报。如今,那3个煤制气项目都拿到了路条,我们只能再次自行申报。”

      不难发现,包括3个煤制气项目在内最终拿到路条项目的背后,都有国企的影子。目前,国家已经批复的间接煤制油项目有两个:一个是神华集团年产400万吨的项目,一个是潞安集团年产150万吨的项目。两大国企竞争对手的不断发展让伊泰如坐针毡。

     在充分总结教训后,变换思路的张双旺学聪明了,他开始和当地国企内蒙古地矿集团合作进行项目再次申报,并且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伊犁和乌鲁木齐多点撒网,都规划了煤制油或煤化工项目,但这些项目什么时候能获得路条仍是未知数。

      如今,已经年逾70岁的张双旺,不忍看到自己输掉最后的赌局,不知疲倦的他依旧为路条奔波忙碌着。

      崔连国的杀手锏

     与伊泰仅一条马路之隔的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下称久泰)二期年产180万吨的甲醇深加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施工。

     伊泰的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审批,而久泰的项目仅需要内蒙古自治区审批即可。同样的二期工程,不同的审批程序,让道路两旁的场面形成强烈反差。

      久泰创建于2002年,是一家以煤化工产品为主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甲醇、二甲醚及其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据了解,久泰坐落在大路煤化工基地的一期年产100万吨甲醇项目目前世界上煤基甲醇单套规模最大的装置,正是崔连国一手打造的。在这个厂区里走上一圈,没一个多小时根本走不完。

      在离施工项目不远处的久泰大门口,王师傅拿着刚到手的6000元工资正准备前往银行给家里寄点生活费。“今年厂子效益还不错,甲醇基本都销售出去了,我们的工资也涨了点。”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我们公司主要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不用再将煤拉到外地发电,而是直接就地转化为甲醇、二甲醚等产品。煤炭形势好坏对我们基本没有太大影响,因为煤炭形势好的时候,甲醇产品价格也随之升高。煤炭价格低的时候,虽然甲醇价格也会随之降低,但是生产成本降低了,所以甲醇卖出去是不成问题的,每吨甲醇的利润波动也不是很大。”久泰公司总经理助理孔庆伟向记者解释。

      据孔庆伟介绍,虽然去年整个行业都不景气,但久泰依然满负荷生产,年产甲醇100万吨,年纯收入达到2.7亿元,每天有约200万元进账。

      甲醇产能过剩现状仍在升温,虽然国家不再审批新建产能,但扩产改建的产能依然屡见不鲜。久泰依靠规模效应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终究解决不了一世的问题。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崔连国在辗转反侧数夜后,终于祭出了从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变的杀手锏煤制烯烃。

      一位专家给记者算了笔账,每1.66吨煤可以生产1吨甲醇,每吨甲醇的价格为2300元;但如果生产二甲醚,每吨的价格至少在4000元;加工成烯烃每吨价格则是10000元。

     看到市场这块大蛋糕,难免谁都想要分一杯羹。无独有偶,财大气粗的神华集团也来凑热闹,并早于久泰一步布局成功。

    大路试错建园

     能够吸引伊泰、久泰等大企业入驻园区,大路煤化工基地的发展注定备受关注,络绎不绝的考察参观团队成为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不过相对于伊泰、久泰的“煤变”,大路煤化工基地的“煤变”可谓一波三折。

      第一次尝试的是煤炼焦油、焦炭的探索。由于这些项目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导致山沟里密密麻麻全是小炼焦炉,周围乌烟瘴气。没多久,这次探索就以政府买单,关停所有污染项目而告终。

      二次探索是把煤尽量留在当地进行转化利用。2005年,大路工业园一年向上报了13个电厂。没多久,全国开始彻查违规电厂,内蒙古几家违规电厂因此遭遇不幸,幸存的几家企业也很快倒闭了,让煤从空中走的愿望基本宣告落空。

      如果说2004年是因为煤炭形势不算太好而转型做煤化工,那么在2007年~2008年煤炭形势最火爆的时候,从大路工业园依然坚守煤化工就能看出其想通过煤化工这场“煤变”大戏,牺牲短期利益而换取长期利益的决心和信念。

     但这条“煤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煤化工项目被国家紧急叫停。当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将煤化工列为产能过剩行业,指出煤制油示范工程正处于试生产阶段,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尚处于建设或前期工作阶段。该文件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煤化工产业政策,遏制传统煤化工盲目发展,今后3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国家层面的谨慎几乎给了大路工业园致命一击,国家连续几年出台限制煤化工发展的政策,让园区的发展雪上加霜,而放弃意味着失败。

     2010年,事情迎来转机,一些新兴煤化工项目得到国家审批。这一年也被业内称为中国新型煤化工的示范年,不少前期规划的大项目在大路煤化工基地落地生根。

      如今,这座规划建设面积为17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已日趋完善,其中的煤化工基地也在为“十二五”末煤化工产品超过1000万吨的目标而努力着。

      鄂尔多斯煤化工反击

     大路工业园的“煤变”只是鄂尔多斯市转型规划的一个缩影。

      一份鄂尔多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按照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鄂尔多斯市正积极探索煤炭业升级方向,着力打造新型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大路煤化工基地、上海庙经济开发区等5个新型煤化工园区,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产业已形成产能502万吨。

      从当前的示范工程看,分布在鄂尔多斯的煤化工项目是全国各市级地区中规模最大的项目,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五类示范工程均有分布。

      一张新型煤化工蓝图已经跃然纸上:预计到2017年,鄂尔多斯市新型煤化工总产能将超过2000万吨,其中煤制甲醇700万吨、甲醇转烯烃500万吨、煤制油500万吨、煤制乙二醇100万吨和煤制气240亿立方米。

      但这样的发展规划却引来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担心。从资源与技术角度看,在中国发展煤化工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首先,中国水资源相对缺乏,而耗水量大是煤化工的一大特点,鄂尔多斯虽然煤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短缺。

      除了水资源是鄂尔多斯发展煤化工的一个瓶颈,环境承载能力也成为专家担心的方向。

      对此,上述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当地规划的项目如果饱和了,就不应该再上新项目。要根据环境容量做减法,尽可能地按产业链走,多进行转化。

      煤化工“十二五”规划推迟至今仍没出台,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煤化工项目目前还处于示范阶段,未来对煤化工是放开还是有所限制,这个基调还没有拿捏好。

      缺油、少气、富煤的国情,决定了发展煤化工特别是新型煤化工将成为最好的选择。业内专家表示,选准煤化工战略方向是重中之重。总体来看,煤化工企业走煤基产业链的路子没错,有两条具体发展路径可供选择:一条是瞄准能源大市场、生产大产品发展路径,根据中国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着力开发生产煤制油和煤制气等,以大市场带动产业大发展;另一条是新型煤化工即精细化工的发展路径,依靠科技创新,生产煤化工的稀缺产品和高端产品。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等纲领性文件,给煤化工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包括内蒙古、新疆等11个省区的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纳入规划之列,加上此前上报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将扩容至20个。此外,各地上报到国家发改委的煤化工项目多达104个。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已达30%。新型煤化工是否会重蹈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的覆辙?在煤化工产业“二次跃进”的当下,如何在资源与环境中平衡,又如何在规划与发展中调控?这都成为鄂尔多斯“煤变”的当务之急。

      据《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报道

来源:内蒙古晨报能源网 http://www.aeenets.com/ 【投稿QQ:631001965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