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频道 > 本网推荐 >

马献伟:关于国有煤矿“第三方外包” 管理模式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08 17:14:09 

      在全球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流的市场经济中,作为国有煤炭企业,部分煤矿仍沿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致使职工缺乏动力,企业缺乏活力。面对当前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时代呼唤决策者,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义无反顾地撬动改革之门,彻底转变经营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从各地的实践情况看,“第三方外包”不失为一个突破口,它通过建立全新管理模式,解决煤矿长期积累的“诟病”,用短暂的“阵痛”换来企业长远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外包”概念及发展情况 
 
      “第三方外包”也可称作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种是OEM模式, NOKIA、苹果等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些企业自己掌握着核心技术,主要从事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而把一些生产加工类的工作,委托给世界各地的EMS企业(电子服务制造商)来做。这样就节省了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专注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利用最大资源去占领市场,并最终获取最大最好的效益;另一种就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它主要是利用一些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来为其他公司服务,是一些专业的业务公司。公司要外包,无非就是自己不能生产的物资,或者生产费用很高,经济上没有外包划算。比如,一些小公司存储物品,不一定有能力建造仓库,即便是建造了利用价值也不高,外包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最后一种就是企业自身建立物流子公司。企业为了能够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利用自身优势,成立自负盈亏的物流子公司。
      从国内外企业实施“第三方外包”情况看,也极为不均衡。虽然美国最早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但目前为止仍处于发展期。欧洲的第三方物流启动较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运作,直到九十年代才大规模扩展业务,目前使用的比例约为76%。日本物流发展的历史不算长,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经营之大,整体现代化程度之高,令世人瞩目。我国采用第三方物流的只有20%~30%,远低于欧美,处于起步阶段,且地域性分布比较集中,近80%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尽管国内企业的物流管理观念十分落后,信息化程度偏低,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推行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是各个行业的大趋势。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的国有煤炭行业,更应该未雨绸缪,运用好“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两只手,着力解决自身的弊端,迎刃而上,背水一战,重振雄风。 
 
      二、第三方物流管理的设想 
 
      煤矿第三方物流管理,就是将“核心”以外业务尽可能对外发包,仅抓住工作重心即可。毋庸置疑,国有煤矿的核心业务就是安全生产,像材料供应、煤炭销售、保卫、环卫、房产、食堂、医院、退管等业务,都属于“第三方外包”范畴。 
 
      (一)材料供应 
 
      在生产过程中,煤矿需要消耗大量物资,更新更换装备,日常业务大多由供管科、机运科负责与上级对应部门联系,并提供货源,大致运作方式是,区队下月消耗清单-矿领导审批-供应科汇总-向上级报批计划-待发,周期一般在40天左右,尤其是遇到急需材料,矿井之间只能自行相互调剂。供货速度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环节过多,假如第三方直接供应生产单位,周期大大缩短,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井下生产 
 
      井下生产,指的是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现在的矿工大多是通过招工、招聘过来的,用工形式单一,管理难度较大,生产效率偏低。如果能采用灵活的办法,从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中,成建制地将“第三方”劳动力引入矿井,然后根据任务工作量、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因素进行总承包,并与外包单位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三)煤炭销售 
 
      生产的煤,能卖出去且能卖个好价钱,煤炭销售就算做到家了。煤炭销售方面比较简单,可借鉴其他行业成熟的经验,外包给代理商或销售给加工企业。煤矿只需算好产出、产入帐,实现效益最大化就行。 
 
      (四)后勤服务 
 
      受多种因素制约,国有煤矿办社会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全脱离“母体”,致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无法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对此,企业要主动寻求政府支持,逐步卸掉 “包袱”,轻装前行。 
 
      三、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可行性 
 
      河南煤化集团组建以来,以全新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管理方式转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第三方物流管理”在鹤煤公司已初见端倪,频闪亮点,由于处在“萌芽”状态,职能尚需调整,机制仍需革新。下面,我们以河南煤化鹤煤公司为例,就引入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物供管理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所需材料和设备种类繁多、供应商分散、采购成本高的状况,鹤煤公司积极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组建了物资供应公司和机电设备租赁公司,为煤矿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其做法完全符合现代物流管理要求。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两大公司”设备库存量大,占用资金过多,设备周转率不高等,各矿供应科、机运科机构重叠,无效占用人力资源的现象十分突出,如果让第三方直接给井下区队提供货源,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矿上供应科和机运科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物品的到货验收、保管、保养、发放和跟踪使用。保管、保养、发放完全可以由第三方直接供应到使用单位;材料、设备的验收,质量是否可靠,使用单位更有发言权;材料合理使用问题,是使用单位的事,如果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真正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就不用其他人劳烦心思了。综上所述,材料供应方面实行“第三方外包”难度不大,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集团公司物供可实行超市化管理,就是将现有的供应公司和机电公司进行整合,集中建一个物资供应超市,让各地煤矿供应商竞争加盟,提供质优价廉的货源。新整合的公司不再采购物资,只负责日常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占压物资费用,降低物品价格,还能压缩管理人员,坐收厂商一定费用。届时各矿也可把供应和机电部门合并,一方面与厂商业务往来,一方面为生产一线服好务。 
 
      (二)劳务输入 
 
      目前国有煤矿井下作业仍然延续以往的模式,大多是“劳动合同工”,拥有自己稳定的队伍,但受“铁饭碗”根深蒂固的影响,管理难度复杂,灵活度不够强。如果能把井下区队成建制地从外部公司引入过来,确立任务和质量,然后支付相应报酬,也就是对某项工程总承包。当然,煤矿井下作业涉及到安全问题,不是任何单位都可参与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资质才行。但根据当前情况来看,鉴于国内市场不健全,暂时还缺少这样的单位和组织,井下作业方面实行“第三方外包”仍困难重重。 
 
      (三)煤炭销售 
 
      就鹤煤公司而言,本部矿井这几年逐步都建起了自己的洗选厂,属独立核算单位。矿上产出的煤炭,直接就进入洗选厂加工并销售了。从这点来看,鹤煤公司煤炭销售方面已经引入了“第三方外包”管理模式,也比较成功,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内部安保 
 
      集团公司应成立专业的保安公司,对下属单位保卫科统一管理,根据矿井地域和复杂程度,决定人员规模和数量,负责管辖区内的治安防范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轮流换防。除此之外,视队伍状况,也可对外提供安保服务,如小区、学校、银行等。通过保卫人员的集中管理,可以解决各单位队伍不平衡、人员不精干、工作不敬业等问题,为富余人员另辟就业岗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保卫经费不足的压力。根据目前的条件,实施治安防范的统一管理,其可行性还是蛮高的。 
 
      (五)后勤保障 
 
      煤矿后勤这块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两堂一舍、医疗服务、房水电、幼儿园等,各矿虽说划归单位管理不一,但多是行政科、福利科、房产、医院负责,涉及面比较大,耗费精力比较多,也是引发矛盾的集中地方。其实我们只要梳理,就会发现不少业务是可以运用“第三方外包”管理模式的,如矿区卫生,职工食堂、澡堂和单身宿舍的管理等,都可外委管理,同行业兄弟单位已有范例,值得借鉴学习。幼儿园、医院可使其独立,成为独立运行自负盈亏的实体。矿区工人村水电管理、物业管理和社保管理,也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淡出企业。 
 
      综上所述,国有煤矿引入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可有效地优化人员结构,降低管理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解决国有企业机制不活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方面还受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甚至暂时还无法推行。主要缺点表现在:一是对外发包后,业务上控制力不足。二是新整合的单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短期内仍需“输血”。三是井下工程承包资质问题,目前社会上尚没有评定机构。这些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顺势而行,不断完善和推进。 
 
      “抢先一步,遍地黄金”。国有煤矿改革蓄势待发,不是以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在煤炭市场低谷的关键时候,早改就有可能赢得主动权,化危为机,抢占市场,用较小的付出换来较大的利润空间,使企业尽快走出寒冬,迈向春天。
作者:河南煤化鹤煤五矿马献伟

来源:中国煤炭新闻网能源网 http://www.aeenets.com/ 【投稿QQ:631001965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